解锁乌吐大地多元密码,探寻人地和谐新篇 ——石河子大学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区域综合野外实习现场教学

发布者:理学院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10

2025年4月19日至22日,石河子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携手开展区域综合野外实习现场教学。石河子大学贺凌云、马玉香、陈欢欢等教师与华东师范大学孔翔教授带队,深入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开展区域综合野外实习,通过自然地理与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合,解锁西域大地人地关系密码。

本次实习以“场景即课堂”为特色,在吐鲁番葡萄沟,孔翔教授从大地构造、气候条件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葡萄沟如何凭借独特的地形与水源优势发展特色葡萄种植产业”,为学生们呈现了生动的产业发展案例。

  

吐峪沟古村落成为沉浸式人文地理教学的课堂。贺凌云老师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生土建筑的智慧传承;孔翔教授则通过多维视角,让学生领略古老建筑的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刻思考。

火焰山实地考察中,师生们一起进行地貌分析与旅游开发规划讨论,探索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点。

陈欢欢老师以交河故城遗迹图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探寻古代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智慧,分析交河故城从丝路重镇走向衰落的历史轨迹。

坎儿井水利系统现场,马玉香老师讲解如何巧用地势引地下潜水灌溉的原理,探究干旱区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以及坎儿井在绿洲农业灌溉、聚落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同学们通过实地触摸井壁、测算水流,深化了对“人地协调观”的实践理解。

在郡王府和奥依曼坎儿孜村,师生通过空间人类学调查,对比传统建筑与现代乡村振兴实践,总结人地关系演变规律。孔翔教授还带领学生探索景观过渡边界线,在烈日下传递知识薪火。

师生们还在新疆国际大巴扎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新疆国际大巴扎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如何实现文旅商的有机融合模式,沉浸式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

乌鲁木齐城市规划馆的全息沙盘成为教学收官课堂,师生以丝绸之路为脉络,系统梳理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自然地形、历史文脉的协同逻辑,完成从微观考察到宏观规划的认知闭环。

此次实习整合了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区域规划等多维度内容,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观察、数据调查、小组研讨及实践课堂,不仅提升了对地理学科应用价值的认知,更为后续科研与报告撰写积累了丰富素材。


图/文:何欣尧 陈欢欢    

一审、一校:陈欢欢 马玉香 

二审:韩志全  二校:何晓玲

三审:任建   三校:李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