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理学院召开“寒区冰雪物理过程暨基金委国合重点项目进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5-10-27

浏览量:

14

文章来源:

理学院

为进一步推动寒区冰雪科学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10月22日,理学院召开“寒区冰雪物理过程暨基金委国合重点项目进展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芬兰气象研究所及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学院师生及相关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秦为稼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主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作了题为《南极罗斯海冰间湖综合研究》的报告。秦为稼指出,冰间湖作为南极海洋系统的重要节点,其研究不仅关系到南极底层水生成、冰架演化、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及亚中尺度动力过程等基础科学问题,更对全球海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意义。他强调,APTP装置的建设是我国践行“认识南极”科学使命的重要举措,为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国际极地年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数据支撑。

李兰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际特聘研究员)作题为《天山积雪雪崩监测研究》的报告。他指出,积雪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潜在的自然灾害源,其融水贡献新疆地区约30%的水资源,而雪崩则是亚洲高山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报告指出,监测数据显示天山地区最大积雪量达978.5±166亿吨。利用影像数据辅助分析雪崩动力学特征空间分布,发现雪崩频次随时间呈“双峰式”分布规律。基于地形、气候与雪动力条件,团队建立了雪崩风险识别与预警模型,并提出防控策略。

丁明虎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作题为《藏东南区域冰崩危险性评估研究》报告。丁老师从冰川崩解的危害入手,阐述了其对生态系统、水电工程及人类聚落的影响。通过对气温、降水、地形及地质灾害背景的综合分析,指出地形、气候和冰川类型是冰崩的内因,地震和强降水是直接诱因。

程斌研究员(芬兰气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作《Snow and ice thermodynamics: Modelling and Observations》报告。他从模拟与观测两方面系统阐述了雪冰物理过程研究的科学思路。程老师强调应“面向过程”开展研究,通过揭示积雪生成、致密化、融化、升华及雪冰转换等物理机制,深化对雪厚与能量平衡过程的理解。并指出科学研究离不开长期、系统的现场观测,应将观测、模式研发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构建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报告思路清晰、方法严谨,为师生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借鉴。

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卢鹏教授团队汇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气候增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微观结构变化的机理与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展示团队在北极海冰演变机理和气候反馈效应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交流深入,全面展示了我国在极地与高山地区冰雪物理过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师生提供了与国内外顶尖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学院在寒区科学与冰雪物理方向的科研合作与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字:钟康正郝佳欣

图片:潘广瑞

一审一校:崔林林、兰晓蓉

二审二校:徐丽萍、杨丽莉

三审三校:任  建、李韦佳


上一篇:下一篇:
理学院召开“寒区冰雪物理过程暨基金委国合重点项目进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5-10-27

发布人:

理学院

浏览量:

14

字号: 

为进一步推动寒区冰雪科学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10月22日,理学院召开“寒区冰雪物理过程暨基金委国合重点项目进展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芬兰气象研究所及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学院师生及相关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秦为稼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主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作了题为《南极罗斯海冰间湖综合研究》的报告。秦为稼指出,冰间湖作为南极海洋系统的重要节点,其研究不仅关系到南极底层水生成、冰架演化、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及亚中尺度动力过程等基础科学问题,更对全球海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意义。他强调,APTP装置的建设是我国践行“认识南极”科学使命的重要举措,为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国际极地年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数据支撑。

李兰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际特聘研究员)作题为《天山积雪雪崩监测研究》的报告。他指出,积雪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潜在的自然灾害源,其融水贡献新疆地区约30%的水资源,而雪崩则是亚洲高山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报告指出,监测数据显示天山地区最大积雪量达978.5±166亿吨。利用影像数据辅助分析雪崩动力学特征空间分布,发现雪崩频次随时间呈“双峰式”分布规律。基于地形、气候与雪动力条件,团队建立了雪崩风险识别与预警模型,并提出防控策略。

丁明虎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作题为《藏东南区域冰崩危险性评估研究》报告。丁老师从冰川崩解的危害入手,阐述了其对生态系统、水电工程及人类聚落的影响。通过对气温、降水、地形及地质灾害背景的综合分析,指出地形、气候和冰川类型是冰崩的内因,地震和强降水是直接诱因。

程斌研究员(芬兰气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作《Snow and ice thermodynamics: Modelling and Observations》报告。他从模拟与观测两方面系统阐述了雪冰物理过程研究的科学思路。程老师强调应“面向过程”开展研究,通过揭示积雪生成、致密化、融化、升华及雪冰转换等物理机制,深化对雪厚与能量平衡过程的理解。并指出科学研究离不开长期、系统的现场观测,应将观测、模式研发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构建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报告思路清晰、方法严谨,为师生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借鉴。

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卢鹏教授团队汇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气候增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微观结构变化的机理与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展示团队在北极海冰演变机理和气候反馈效应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交流深入,全面展示了我国在极地与高山地区冰雪物理过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师生提供了与国内外顶尖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学院在寒区科学与冰雪物理方向的科研合作与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字:钟康正郝佳欣

图片:潘广瑞

一审一校:崔林林、兰晓蓉

二审二校:徐丽萍、杨丽莉

三审三校:任  建、李韦佳


上一篇:下一篇: